5月28日是原定的全球聲援日,各地中國留學生和華僑舉辦了不同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,以聲援北京學生。但在北京,這天氣氛消沉,學生分別在市區幾個不同街道上進行小規模遊行,不再如昔日熱烈。

自從「撤退天安門廣場」的決議被否決後,廣場指揮部變了樣子,就連總指揮柴玲也陷入苦悶。據《六四日記:廣場上的共和國》記載,當時柴玲決議辭去總指揮的職位,甚至動念要南下發動自治,他認為:「只有幾個有經濟實力的省份脫離中央而自治,才是對首都民主運動最有力的支持。」

當天,柴玲接受美國記者Philip Cunningham(金培力)的採訪,並在其協助下錄製《最後的話》之訪談錄像,記敘她在學運期間的經歷和想法。柴玲在影片中流淚稱:「下一步作為我個人,我願意求生下去。廣場上的同學,我想只能是堅持到底,等待政府狗急跳牆的時候血洗。不過我相信一場大革命很快就會到來——要是它採取下策的話。即使不採取下策,保存一些火種和力量,在下一次運動中我們一定會站出來。」這段影片在紀錄片《天安門》中、以及其他媒體被引用,引發極大爭議,很多人認為柴玲期待流血,但自己卻又不願與犧牲者共承擔。

2014年六四鎮壓25週年之際,柴玲發表一封《致天安門母親丁子霖的公開信》,澄清當年的言論,他寫道:「期待天安門廣場血流成河這不是我的想法, 也不是我們的策略,是我重覆從李祿(另一學運領袖)那裏聽到的話。」並強調自己並沒有「讓別人流血,自己求生」之心。

參考資料:《六四日記:廣場上的共和國》、《天安門對峙》、BBC

1989年6月8日,柴玲發佈「最後的話」(一)。來源:支聯會
1989年6月8日,柴玲發佈「最後的話」(二)。來源:支聯會
1989年6月8日,柴玲發佈「最後的話」(三)。來源:支聯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