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9月,六四屠城事件發生僅三個月後,小說家高行健於《今天》雜誌上發表了劇本《逃亡》;2001年,劇本集結為中文版並在台灣出版。故事講述1989年6月4日凌晨,三個人逃離廣場,包括一名「早就厭惡這骯髒的政治」的中年人,一名從廣場上逃出來的青年,另一名是即將畢業的戲劇學院的女學生,亦是天安門廣播站的廣播員。三人逃到一個報廢的「活像個地獄」的倉庫裏,共同度過漫長的一夜。由於對這場民主運動的認識的差異,他們展開了思想交鋒,同時,劇中穿插了年輕人向姑娘求愛和姑娘向中年人求歡的愛慾糾葛。
《逃亡》的刊出飽受爭議。1990年,《今天》雜誌在海外復刊時,即有不少針對此劇本的反對聲音,認為純文學雜誌《今天》不應發表政治色彩過濃的作品。然而2000年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時,又有聲音認為他的作品背向政治、背向時代,只剩個人內心這個向度,與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標準不符。關於這篇作品,高行健也曾自道:「這是一出政治哲學心理的戲。不宜演成隻反映當前政治事件的那種社會現實主義的戲。」然而劇本的取材與時空背景設定,使其依然在六四後文藝創作的框架中被頻頻提及。
參考資料:
傅正明:「六四」悲劇與高行健的《逃亡》
孔捷生:八十歲的逃亡者——高行健